2021年11月16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文學名家的濟南印象》的文章,作者為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宮立。文章提到,文學名家張恨水、郁達夫記憶里的濟南山水印象。如下為稿件詳情——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6日11版版樣
“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而濟南既有山又有水,“山水之勝,不亞于江南”。
濟南最有名的山當屬千佛山。為什么叫千佛山呢?那是因為“山中最具規模的叢林為千佛寺,始建于六朝,先后稱興國、遷拔等名,歷史久遠。寺旁有佛巖,人們依巖之高低鑿成石佛大小千尊,不可勝數”。千佛山只有285米,但為何大家還愛爬千佛山呢?艾蕪為我們“答疑解惑”:“你且慢慢爬上山去,越過廟宇,攀上巖石嶙峋的峰頭,然后掉回頭來,陡然望見盆一樣的大明湖,躺在萬家燈火的濟南城里,帶似的黃河,繞在蒼茫無際的天野時”,“這才一下子覺出千佛山之所以愛為游人登臨而且成為北國名勝的原因,大約一定是在這里了”。
“看完了山,請你默想一會兒:山是不錯,但是只有山,不能使濟南風景像江南吧”,既然像江南,那自然也不能缺了水的襯托。濟南的水怎么樣呢?濟南不缺水,反而非常富足,“以量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有河,有湖,這是由形式上分”。
“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則見城北灰綠的一片”,那就是大明湖。大明湖自有它獨特的魅力。秋天的大明湖最美,湖寬水凈,“抬頭向南看,半黃的千佛山就在面前,開元寺那邊的‘橛子’——大概是個塔吧——靜靜的立在山頭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還生著短短的綠葉。往南往北,往東往西,看吧,處處空闊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這時候,我們真得到個‘明’字了。”逛完了大明湖,還可以品嘗大明湖的特產,“大明湖里,荷花中間,有不少蒲菜,挺著嫩綠的身子”,“逛過大明湖的游客,往往到岸上的一家飯館里去吃飯。館子不大,但有一樣菜頗有名,這就是:蒲菜炒肉”。張恨水游濟南時,也吃過大明湖的蒲菜,不過不是蒲菜炒肉,而是清燉蒲菜。郁達夫也說大明湖的“蒲菜、蓮蓬的味道,的確還鮮”。
詩人徐志摩曾夜游過大明湖。王統照在《悼志摩》中回憶:徐志摩“往游濟南時正當炎夏。他的興致真好,晚上九點多了,他一定要我領他去吃黃河鯉,時間晚了,好容易去吃過了……飯后十點半了,他又要去逛大明湖。因為這一夜的月亮特別的清明,從城外跑到鵲華橋已是費了半個鐘頭,及至小船蕩入蘆葦荷蓋的叢中去時已快近半夜。那時虛空中只有銀月的清輝,湖上已沒有很多的游人,間或從湖畔的樓上吹出一兩聲的笛韻,還有船板拖著厚密的蘆葉索索的響。志摩臥在船上仰看著疏星明月,口里隨意說幾句話,誰能知道這位詩人在那樣的景物中想些什么?不過他那種興致飛動的神氣,我至今記起來如在目前。”
張恨水說:“在濟南看完了大明湖,就是要看這里天下馳名的泉水了”。濟南又名泉城,“家家泉水”,“濟南城內地下溝渠密布,潛流縱橫,隨手自地上掀起一塊石板,泉水便源源涌出,伸手就能撈到又肥又大的青草魚”。
濟南有七十二名泉,不過最有名的還是趵突泉,“設若沒有這泉,濟南定丟失了一半的美”。趵突泉“泉池差不多見方,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么翻滾”,“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的水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濟南四大名泉,除了趵突泉,還有黑虎泉、珍珠泉、金線泉。郁達夫游覽過趵突泉、金線泉、黑虎泉,在他看來,“自然是以‘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黑虎泉一帶,風景最為瀟灑”。至于如何“瀟灑”,他卻并未細說。艾蕪卻并不看好黑虎泉,他為珍珠泉“打抱不平”:“大約是喜歡天然吧,在我們看來黑虎泉并沒有珍珠泉那么好看,但黑虎泉四周卻有游人的腳蹤:或張著嘴巴,笑欣欣地望著那吐水的虎頭,或是背著雙手,哼哼地念著壁上的碑文。而珍珠泉呢,則少人游了,只讓挑水或洗衣的在那里鬧個終日。然而,這也不足怪的,一般人總是喜歡裝飾和摩登,泉也自然在這種情形之下,決其命運了。”
濟南的泉水,特點在哪里呢?張中行1956年冬初到過濟南,他說:“濟南泉水的特點,或說優點,甘香如何,我不敢說,清則可能是域內第一”。千佛山東南佛慧山下有個開元寺,季羨林在濟南讀書時跟同學一起去游玩過。開元寺院子里的泉水就很甘甜:“最難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泓泉水,在東面石壁的一個不深的圓洞中。水不是從下面向上涌,而是從上面石縫里向下滴,積之既久,遂成清池,名之曰秋棠池。洞中水池的東面岸上長著一片青苔,栽著數株秋海棠。泉水是上面群山中積存下來的雨水,匯聚在池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泉水甘甜冷冽,冬不結冰……用此水煮開泡茶,也是茶香水甜,不亞于全國任何名泉。有許多游人是專門為此泉而來開元寺的”。
不同的人,對濟南的印象和感情也千差萬別。“講富麗堂皇,濟南遠不及北平;講山海之勝,也跟不上青島”,但老舍卻偏愛濟南,對濟南懷有深厚的感情,濟南“每一角落,似乎都存著一些生命的痕跡;每一小小的變遷,都引起一些感觸;就是一風一雨也仿佛含著無限的情意似的”。濟南是老舍的“第二故鄉”,老舍在濟南待過整整四年,在這里他“寫成了《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和收在《趕集》里的那十幾個短篇”,在這里他“有了第一個小孩,即起名為‘濟’”。
老舍說:“要領略濟南的美,根本須有些詩人的態度”,“你須客氣一點,把不美之點放在一旁,而把湖山的秀麗輕妙地放在想象里浸潤著,這也許是看風景而不失望的普遍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