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生于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爭中。老舍上面有4個姐姐和3個哥哥,他最小,全家靠母親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生活。由于長年地洗衣裳,媽媽的手始終都是鮮紅和微腫的。而晚上,她還要在一盞小煤油燈下,做白天接下來的縫紉活。過年了,老舍喜歡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當他看到街上誰家又宰了兩頭大豬,誰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媽媽總是說:“孩子,我們家的餃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別看咱們家窮,可咱們要窮出志氣來,讓別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硬著呢。”窮要窮出志氣來,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
老舍上小學那年,已經出嫁多年的姐姐給老舍做了一雙新襪子給他穿上,看著弟弟興高采烈地去上學了。但是弟弟放學回來時,她發現弟弟的腳上卻是空空的。她問老舍:“弟弟,你的新襪子呢?”老舍從書包里掏出那雙新襪子,說:“老姐,我一出校門就脫掉了,我怕穿壞了。我上學時穿,放學了就脫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比學習,不是比闊氣。”第二天上學,老舍仍穿著以前穿的舊襪子,頭抬著上學去了。走著走著,老舍想,我把鞋也脫下來,不就能夠少磨些鞋底嗎?于是,大街上多了一個光著腳走路的小小讀書郎。
梅花香自苦寒來。老舍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了勤儉節約的精神,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當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持續著勤儉的好習慣。一次,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個舞會。舞會是一個隆重的場合,穿著自然要講究一些,但是老舍只有兩套灰布中山裝,洗過幾次后,就顯得舊了,穿在身上像個清潔工。老舍就穿著這套衣服進了舞會,他對投來不解目光的朋友說:“對不起了,這已經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紀念館位于大明湖景區南岸,座落在水西橋北側,面積約136平方米。沿街為拱形山門,現存門樓,坐北朝南,進門為座山影壁,二進院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老舍執教齊魯大學,寓居濟南四年多,不僅度過了一段平靜溫馨而美好的時光,也是他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黃金時代。可謂“濟南成就了老舍,老舍也成就了濟南。”如今,老舍先生關于濟南的許多文學作品,以及他留在濟南的許多故事,都已成為泉城濟南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用老舍自己的話說,是“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老舍紀念館以此為主導,在三個展室內通過八個方面以展板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展示老舍與濟南的生活和文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