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天天看特色大片,久久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麻豆,亚洲h网站,真实国产 网站

“濟南十大網紅打卡地” 名單出爐 一起解鎖泉城濟南最潮玩法

瀏覽量:48 責任編輯:王廣福

陽春三月風光美,又是人間好時節

春季“濟南十大網紅打卡地”

名單新鮮出爐

濟南文旅集團所屬六大地點入選

一起解鎖泉城濟南的

新場景、新體驗、新玩法

01大明湖超然樓亮燈

“來濟南,總要來一次大明湖的超然樓吧“,春節長假之后,濟南市大明湖東岸的超然樓一夜之間成為了“網紅”,看超然樓亮燈成了網紅打卡項目。每晚,超然樓都會被里三層外三層的市民和游客圍滿,游客們紛紛到現場一睹“超然致遠”的高光瞬間,在月光與燈光交相輝映之下,享譽700多年的超然樓再度煥發生機。

超然樓有“江北第一樓”的美譽,是“明湖新八景”之一“超然致遠”景觀的核心建筑。2018年,大明湖畔的景點安裝燈帶,超然樓步入“有光”時代,2023年,旅游業恢復后正式亮相,恢弘大氣的建筑與絢麗的燈光相呼應,共同造就了一處旅游奇觀。

02五龍潭賞花

春天的五龍潭美不勝收,梅花、玉蘭、海棠、櫻花等次第開放,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來此感受泉城春天之美。

五龍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建園開始引種櫻花,以引種早櫻為主,是濟南市區公園內唯一形成了一定櫻花栽植規模的公園,后期又不斷引種晚櫻,目前園區內有櫻花近300株。

每年春天,五龍潭都會舉辦櫻花節,市民和游客們既能觀賞到美麗的櫻花,也可以沉浸式體驗櫻花文化。花開之際,五龍潭總是格外熱鬧。春水泛波,櫻花勝雪,濟南的春天,泉城的浪漫,盡在這天朗水清、春櫻爛漫之間。園中花柳相映,移步換景,碧色扶風,花色點綴,潭水蕩漾間,有柔美的花瓣隨風飄落。

03護城河——大明湖游船

春天的泉城濟南,除了漫步游覽,乘船也是不錯的選擇。護城河早已實現全線通航,穿越大明湖,鏈接黑虎泉、趵突泉、五龍潭三大泉群以及解放閣、泉城廣場、百花洲......一船連百景,閱盡泉城風光,手握一杯泉水茉莉花茶,窗前,泉水叮咚,垂柳含情。

護城河游船從黑虎泉碼頭登船游覽,隨波前行,遙望著護城河兩岸垂柳,霓虹、涼亭、拱橋......沿途泉橋亭榭,非常詩意,大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之感。穿過五龍潭船閘后,尤其是駛入大明湖水域的那一刻,頓時眼前視野無比開闊,偌大水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受此影響,心情也豁然開朗。

如果只想在大明湖乘船游覽,還有觀光游覽船、豪華畫舫、自駕游船可以選擇。蕩漾湖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從湖中親水而行,讓你客身臨其境的感受大明湖的詩情畫意。

04解放閣

解放閣,是為緬懷革命先烈、紀念濟南戰役勝利的城市地標。這是一座二層樓閣式建筑,半腰處鑲嵌著陳毅元帥所題的“解放閣”三個鎏金大字。解放閣承載著濟南解放的光榮歷史和這座城市的重要記憶,也見證著濟南一代代人的成長。

之前,一段“去解放閣拍照吧,把浪漫和日落都帶回家”的文案刷屏了多個社交平臺,解放閣成了熱門打卡地。每天傍晚,不少市民排隊在這里拍照留念,當燈光打在解放閣上,原本素色的磚石鍍上金色的光輝,與飄揚的五星紅旗輝映,路過便覺得身心備受鼓舞,源源不斷的人們來到這里,俯覽泉城風光,追尋那段榮光記憶。

05黑虎泉打水品泉

如何能更快速地融入濟南這座城市?不妨跟著老濟南人提著兩個水壺到泉邊打水,那才是最接近濟南人的生活方式。濟南護城河體現了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在黑虎泉處,每天都有很多老濟南人拿著大桶小桶打水喝,這已成為濟南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

只要你往泉邊一站,熱情的打水人會主動給你手中的空瓶子倒滿泉水。打了一輩子泉水的老人還會告訴你打水技巧。大爺們對護城河邊的泉眼可是如數家珍,哪個泉眼的水好喝,哪個泉眼的水不生水垢,哪個泉眼的礦物質豐富……這些經驗,可都是用水桶在時間的長河中釀造出來的。除了打水品泉,來黑虎泉還可能偶遇到最近火爆網絡的雙語廣播保安。

06趵突泉打卡胖鯉魚

趵突泉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特色園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乾隆皇帝南巡時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冊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春日的趵突泉景區內,泉水清澈見底、碧波蕩漾,柳樹在風中搖曳著翠綠的“長發”。園區內臘梅、玉蘭、結香、海棠爭相開放,讓參觀的游客大飽眼福。景區內每天都人山人海,市民游客紛紛前來打卡留念,尤其在趵突泉三股水區域更是達到了人擠人的程度。

在趵突泉景區內游覽觀泉,但別錯過了“臨泉觀魚”。濟南趵突泉的“胖錦鯉”頻頻登上熱搜,以至于不少網友調侃道:還是山東的水土養魚!其實趵突泉的這些鯉魚都是早前游客放生的,趵突泉泉水甘甜清冽,水溫恒定,對錦鯉的生長十分有利。在亞洲文化里,錦鯉被認為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好運和繁榮。雖然大家都愛錦鯉,但也要提醒大家理性投喂,以免引發水體污染。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百花盛開時

快來泉城濟南

打卡網紅打卡地

感受春天的氣息

攝影 王嘯 王琴 李鋒 周博文 陳振等